歡迎來到花田村

米修 ~ 米修 ~ 大家好!這裡就是傳說中「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花田村!住著一群單純、熱情、善良又快樂的村民,歡迎您也搬進來與我們同住,一起敞開胸懷,追求這世界上最簡單、平凡的幸福。因為這個世界真的還沒有太爛,值得我們一起努力。來到花田村哪 ~心情就會爽啊 ~ (「愛...在 花田村」部落格於2010年2月8日創立,希望本著「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的理念,無私的和花田村民分享各種資訊)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以不死的愛挽回失落靈魂─我看《騎單車的男孩》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劉海平(媒體工作者)
  《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是一部談「挽回」的電影,一部值得每一位家長思索欣賞的作品,更是一部能對教育工作者帶來衝擊與啟發的好電影。猶記得當全片播完時,我和全場五百多位觀眾幾乎都處在一種停頓靜止的狀態,沒人離座,定定地凝視著男孩的身影消失在大螢幕,任憑片尾字幕轉動。我第一次這麼真實的感受到:一個青少年能安心度過每一天,是多麼可貴的事。「他會沒事嗎?」相信台下很多觀眾和我問著同樣的問題。更讓人不忍與懸念的是,電影中的孩子只是社會中的一個縮影,還有多少相同際遇的孩子,也正在過著他們不同的人生?

  尋父心切的男孩希利
  電影敘述一個被父親棄養的孩子─12歲的希利,一直未能意識到父親不願意扶養他的殘酷事實,雖然身在少年之家,心卻一直想逃出去尋找父親,以及自己不知去向的腳踏車。所幸他遇到一位充滿母愛的美髮師珊曼莎,願意接納他並收留他。珊曼莎察覺小希利在刺蝟般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缺乏愛、脆弱的心,於是她慨伸援手,為他重新買回單車,並幫忙打聽到希利的父親正在一家餐廳當廚師。當她帶著興高采烈的希利登門造訪時,卻發現希利的父親生活困頓,根本養不起他。單純的希利一心想著只要爸爸有錢、父子就能團聚,於是在鎮上小混混的誘惑下,興起偷搶拐騙的惡念,傷透了珊曼莎的心。電影進行至此,我們儼然要看到一個誤入黑幫的青少年翻版重演,但導演十分巧妙的將故事線導引到另一面向。因著珊曼莎的愛與寬容,希利逐漸回到正軌,卻未料在街頭遇到他先前傷害過的一對父子,主客易位,這對父子從受害者轉成加害者,希利幾乎要因此喪生,也揪住每一個觀眾的心。電影最後結束在一個看似未釀成更大悲劇的收尾,但卻深深的衝擊觀眾的內心,也讓人感受到一個小小生命重生的可貴。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原來很多孩子會誤入歧途,回到最起初,可能只是為了一個小小渴望,渴望親情、渴望同儕認同、渴望被多愛一點、渴望做錯了能得到原諒…  其實類似這種「愛能挽回誤入歧途孩子,使他免於沉淪」的主題,早已如老生常談,但這部電影卻讓觀眾目睹一顆幼小心靈選擇變好或變壞的過程。歧路的選擇僅在一線之間,而最大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願意像劇中的美髮師珊曼莎,願意用百般耐心接納他、關愛他、給他機會。電影另一個讓人產生極大衝擊的,是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因著無法饒恕,曾受到棒擊的青少年為了報復而追打小男孩希利,險些奪去他的生命。導演沒有將劇情導向更不堪的畏罪潛逃或重殘昏迷,但卻逼得人反躬自省:若你自己也是那個受害者,會不會也同樣想報復、討回公道?會不會也像那個想教小孩說謊脫罪的父親?人性的醜陋在此一覽無遺,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這樣的逆轉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的,但它提醒著我們一點:「每一個今日的加害者,都有可能是昨日的受傷者、受害者」。這些角色的逆轉,更是真切指出真實饒恕之重要。

  上帝從未放棄人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小童星湯瑪士多西特(Thomas Doret)的精彩演技,讓人不得不為之讚嘆。片中前段情節,他的難搞、桀傲不馴讓人恨得牙癢癢,但每次面對父親,又轉為乖巧溫馴,令人看得十分同情不忍;偏偏他那落難的父親自身難保,連最起碼的父愛也無法給他。其中有一幕,當希利得知自己的腳踏車原來是被父親變賣了,而且真的棄他於不顧時,他回到美容師的家中,硬是使性子唱反調,讓水龍頭的水任意浪費。雖然小男孩面無表情,卻讓我們清楚感受到水龍頭汩汩流出的水,就彷彿是他內心止不住的淚。這正是本片導演不凡的功力。

  來自比利時的導演達頓兄弟,過去他們已經以《美麗蘿賽塔》(Rosetta,1999)、《孩子》(The Child,2005)兩度拿下金棕櫚大獎,本片又再次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距金棕櫚獎僅一步之遙。

  達頓兄弟擅長以手提攝影機近距離捕捉人物不經意流露出的心理狀態,並透過高明的敘事手法,在樸實運鏡、不慍不火間刻劃出人物情感,每每震撼人心、發人省思,從這部電影中就可多處得到應證。例如他們常藉由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隱喻孩子的心境,沒有誇張的運鏡、沒有賁張的表演,卻產生強大的感染力。看完這部深刻談到「挽回」的電影,讓人想起聖經加拉太書六章1節所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讓我們再次省思,是否我們仍保有對人的熱情─如同珊曼莎;是否仍對身陷罪惡過犯中的友人,願意持續保有那顆挽回的愛心─如同神對我們從未放棄的愛。「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四章10節)。耶穌基督甚至讓自己成了那挽回祭,我們豈能不對那一顆顆破碎的心,懷著更多的耐心,去等候、去愛、去挽回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